最新消息

2009年5月

龍•浪•風•神 古代水上人信仰展覽將於2009年5月17日至2010年2月28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。

更多消息 ...

2009年5月

第五屆中國(深圳)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已圓滿結束。

更多消息 ...

友情連結

公司資料

負責人﹕曾德衡 / 曾德榮

地址﹕澳門中區爐石塘新埗頭街19E號地下

Address: Rua da Madeira, no. 19E R/C, Macau

電話﹕(853) 28921914
傳真﹕(853) 28920959

 

大昌佛像雕刻木器

澳門神像雕刻淵源

節錄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出版之《木雕- 澳門神像雕刻》

十九世紀初期的"梁大昌神相"

1. 概述

澳門的神像雕刻起源於漁民及民間的宗教信仰。從簡單質樸的木偶到今天的大型佛像,澳門神像雕刻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,其中既有初期的摸索和探求,也有吸收、改良和創新。它既保存了本地神像雕刻工藝的優良傳統,如古法漆藝、金箔工藝和傳統佛像造型,又吸收了外地的造像設計和接合方法,並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,使產品由基本的“木雕公仔”發展到具有國際水平的貼金木雕佛像、佛具和重逾數十噸的妙法寺木雕大佛,這是澳門神像雕刻業艱苦經營、不懈努力所取得的驕人成就。

2. 歷史淵源

緣起

祖先崇拜是中國民族宗教觀念和民間宗教行為的重要內容。中國人在居所設立供祭祀之用的祖先牌頗為常見。二十世紀五十、六十年代之前,澳門大多數漁民沒有陸上居所。漁船既是他們出海捕魚的謀生工具,又是他們回港後棲身的居所。因此,漁民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的居所—─漁船上拜祭祖先。然而,過去漁民中識字者少,所以他們多以小木偶代替書寫祖先宗氏姓名稱號的牌位。
另一方面,出海捕魚往往會遇到無法預知的風險,因此,每條漁船都在船頭、駕駛艙等重要位置安放可以保佑平安、化險為夷的神牌和神像。漁船在海浪中顛簸,經受著風吹、雨淋、日曬,極易損毀,所以漁民回港時經常需要為漁船更換新的神牌神像。漁民對神像的殷切需求促使神像雕刻業應運而生。

發展歷程

二十世紀初,澳門神像雕刻店的顧客主要是漁民,店舖也主要集中在靠近漁船泊位的內港新頭街。二十世紀二、三十年代是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,漁民佔澳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澳門漁民對木雕神像有大量需求,澳門附近沿海地區的漁民也會來澳購買神像,再加上陸上居民的需求,促使澳門神像製作業迅速發展,工藝水平不斷提高。當時的神像店又稱為“公仔舖”,僅在新頭街就有十多家,可謂成行成市,興盛一時。當時的神像店多以家庭式經營,並採用學徒制傳授木雕技藝。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中期,因戰爭關係,澳門的神像業受到影響。五十年代末起,澳門經濟發展趨向工業化,漁業開始萎縮,神像店經營日趨困難,經營不善者相繼結業。六十年代漁業步向衰落,神像雕刻業日趨式微。七十、八十年代,大部分神像店結業。

 

 

 

返回頁首